> 攻略 > 手游攻略 > 详情

人类对呼吸系统保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2024-01-31 22:01:47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人类呼吸系统防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公元一世纪,哲学家兼博物学家普林尼(公元23-79年)用宽松的动物膀胱皮遮住鼻子以过滤灰尘。 ,避免在粉碎朱砂时吸入这种有毒的硫化汞。

哲学家和自然学家普利尼

中世纪的西方医学界认为,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是由空气中的“瘴气”引起的。 因此,为了抵御“瘴气”,当时的一些医生在诊断呼吸道疾病时会戴上鸟嘴面罩。 这些面膜中加入了一些香料和草药; 虽然我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但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的传播;

中世纪喙面具

16世纪的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博物学家达·芬奇在向领主咨询时提出用浸过水的织物遮住脸部,以防止烟雾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伤害呼吸系统。 先进的方法仍然写在火灾逃生指南中;

在中国元代,皇帝用餐时,为了防止侍奉皇帝的人的气息接触到食物,侍者的口鼻都用丝绸和金线编织的丝巾遮住;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代的宫殿里,进献食物的人用丝布遮住口鼻,让其呼吸,不接触食物和饮料。” 而像这样遮住口鼻的丝布就是最原始的面具。

简单概括一下,近代之前,人们对呼吸防护的认识还处于简单阶段。 后来改变一切的是科学的进步——

1827年,苏格兰科学家罗伯特·布朗发现了一种叫做“布朗运动”的东西。 他认为快速移动的气体分子的碰撞会引起非常小的粒子的随机弹跳运动。 他从理论上研究了口罩对粉尘的防护作用;

1849 年,美国人路易斯·哈斯莱特 (Lewis Haslett) 发明了“肺保护器”,它本质上是一种笨重的呼吸面罩,配有两个瓣阀,使用羊毛过滤器来阻挡灰尘。 申请了美国专利,专利号为6529,至今仍可在美国档案中找到;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186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用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证明空气中存在能腐蚀物质的微生物。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人们第一次认识到空气中除了化学毒物之外,还有生物细菌,这也为后来细菌防护口罩的发明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876年,医学界确立了无菌手术,这意味着所有手术器械、手术衣、手术帽、橡胶手套都必须严格消毒。 然而此时,医学界还没有保护好外科医生的嘴。

同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成功分离出炭疽病,并提出了微生物领域著名的科赫定律。 该定律明确描述了如何确定特定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分为四项——

1897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弗鲁格通过实验证明,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对伤口说话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伤口感染和炎症。 弗鲁格的具体说法是“可以从外科医生的咽部和龋齿中培养出来”。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唾液中的细菌,说话时会污染伤口。”

德国微生物学家弗鲁格

基于此,德国外科医生米库利茨于同年提出,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时应佩戴能够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 这种面具被称为“米库利兹面具”。 (米库利兹面具),这是第一个有记录的现代意义上的医用面具。 从此,“戴口罩”成为医护人员的标准形象。

口罩刚发明时还比较粗糙。

当然,最初的面具非常简单。 他们只是在脸上紧紧裹上一层或几层纱布。 其便利性和舒适性与真正的现代口罩有很大不同;

1899年,英国一位外科医生改进了设计——他将纱布剪成长方形,并在纱布之间设置框架状的细丝支架,使纱布与口鼻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 面罩的弱点是呼吸不畅。

不断进化的面具

随后法国外科医生Paul Berti制作了6层纱布口罩,缝在手术衣领子上。 使用时,只需将衣领翻起即可。 随后他改进了设计——用一条环形带子将纱布挂在耳朵上或后脑勺上。

于是,现代面具的形状就诞生了!

上述口罩的历史主要讲的是西方世界的贡献,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一个中国人的贡献值得被铭记;

他的名字叫吴连德,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陌生的名字,但他为20世纪初中国的防疫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医学家吴连德

吴连德,祖籍广州府(今广东省台山市),1879年出生于英属槟城岛,即今马来西亚北部的一个小岛。 他年轻又聪明。 17岁时,他获得女王奖学金,前往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研究细菌。 学习;

1903年,24岁,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07年,伍连德受时任清政府总督袁世凯聘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副监事(相当于副校长)。

1910年,清朝末年,哈尔滨爆发了极其严重的传染病。 当时,吴连德被任命为“东部三省防疫全权首席医疗官”。 这个称号看似很大,但实际上跟着他的只有陆军医学院的一名教官和一名学生是从天津来的;

东北瘟疫期间堆放的棺材

到达东北后,他用严谨的医学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他解剖了尸体。 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禁忌,所以他只能秘密进行。 经过解剖和调查,他确定这种严重传染病是“肺鼠疫”。 它是一种比普通鼠疫更为严重的烈性传染病;

于是在他的隔离建议下,东北很多铁路、公路都被切断了。 他开始组织疫区严格隔离,并花费大量精力说服当时无知的人们同意焚烧尸体;

吴连德劝人焚烧尸体和病人住所

在此期间,为了防止鼠疫飞沫传播,他发明了一种由两层纱布制成的口罩,称为“吴氏口罩”。 这种口罩制作简单,材料容易获得,制作成本只需要本国货币。 两分半钟;

1911年4月的“世界瘟疫研究会”上,“吴氏面具”受到各国专家的称赞——“吴连德发明的面具样式简单,制造成本低,但佩戴效果也很好”它。”

吴氏面具

在吴连德的努力下,哈尔滨傅家店地区疫情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得到控制,死亡人数降至零; 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对严重传染病的大规模控制之一;

吴连德还在1919年东北霍乱防疫战争和1932年上海霍乱防疫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 上海霍乱华人死亡率为7.4%,租界外国人死亡率为30%;

1921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学典礼上,吴连德应邀作题为《论肺鼠疫》的专题学术报告;

哈尔滨吴连德纪念馆的雕像

由于对鼠疫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土拨鼠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伍连德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这是中国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时代;

真正将外科医疗设备中的口罩推向公众的标志性时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班牙流感;

1918年3月11日,美国堪萨斯州芬斯顿营爆发致命流感大流行。 它通过战争传播到一战的欧洲战场,随后席卷全球,感染了全球30%以上的人口。 在那个抗生素诞生之前的时代,导致了5000万到1亿人死亡;

这一数字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死亡人数总和,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事件之一;

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间治疗病人的地方

西班牙并不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当时欧洲国家正处于战争状态,大多数国家封锁了疫情的消息。 西班牙在一战中是中立国,允许媒体报道疫情,因此这次流感史称“西班牙流感”

流感流行期间,口罩成为普遍商品。 为了抗击疫情,各国人民都被要求戴口罩,尤其是红十字会等医护人员。 在那个时代,照片诞生了,很多照片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黑白历史照片显示人类戴着口罩对抗流感;

美国流感大流行期间执勤的警察

除了口罩的普遍普及之外,一战还催生了防毒面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残酷的德军在1915年4月的伊普尔战役中以氯气为武器攻击英法联军,造成5000多人死亡。 一名士兵中毒身亡; 英法联军发现,与其他死去的野生动物相比,野猪奇迹般地躲过了氯气的攻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防毒面具

随后,科学家发现,野猪受到氯气刺激后,会本能地往地下挖,把鼻子埋在松散的土壤里。 土壤过滤了有毒气体。 受此启发,军方研制出了猪嘴形状的防毒面具。 、将活性炭等松散物质放入口罩内以吸收有毒气体;

在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口罩不断进化;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笼罩在工业革命的浓雾之中。 由于无风,严重的空气污染持续了五天,造成12,000人死亡,并报告了10万例呼吸道疾病病例。 雾蒙蒙的伦敦就像一个巨大的静态毒气室。 口罩成为当时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

20世纪50年代伦敦街头坠入爱河的年轻男女

口罩材质也在抗击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 20世纪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主要采用静电纤维过滤棉。 当时,美国于1970年颁布了《职业健康法案》,同时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这些针对各类工作的健康措施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的发展和应用。掩模技术;

如今,口罩已成为年产值超百亿的成熟产业。 口罩的贴合度、过滤效率、舒适度、便利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医用外科口罩外,还有防尘、防花粉、过滤PM2的口罩。 5等细分品类,医院、食品加工厂、矿山、雾霾城市随处可见口罩的身影;

现代口罩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已大大提高

在日本,日常使用口罩比其他国家更为普遍。 这是由于它在日常保护花粉方面的功能作用。 同时,日本频繁地震带来的防疫压力也比其他国家更大;

另一方面,也有文化原因:口罩是日本御宅族阻挡社会压力的合适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口罩就像耳机;

非典期间人们戴口罩

除2003年的非典疫情外,中国上一次大规模使用口罩是2012年开始的雾霾污染造成的。那一年,PM2.5这个新名词开始流行,N95、KN90等口罩当时模型开始流行;

N95口罩是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认证的九种防颗粒物口罩之一。 “N”表示不适合油性颗粒,“95”表示已通过NIOSH标准规定的测试。 在此条件下,过滤效率达到95%,KN90的测试标准与N95完全相同,只是过滤效率为90%;

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中,作为普通人,口罩是我们切断传播途径的有力武器。 以下是一些佩戴口罩的常识提示:

1、正确佩戴口罩非常重要。 武汉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的三名官员就是三个错误的典型——不戴口罩、露出鼻孔、口罩戴反;

2、无论是普通医用外科口罩还是高效过滤N95口罩,都能有效阻挡飞沫传播。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医用外科口罩可以将吸入的病毒飞沫减少到原来的量。 1/25;

3、口罩鼻梁处的缝隙需要处理。 许多口罩在鼻梁处都有可弯曲的金属条或塑料条。 需要佩戴时,根据脸型适当折叠,防止鼻梁缝隙漏气;

4、佩戴后不要用手触摸口罩外层,因为口罩佩戴一天后,外层可能已经积累并阻挡了一些污染物,所以需要根据情况及时更新口罩。具体情况;

小小的口罩的历史,折射了人类呼吸防护的进化史;

多年后,当我们回忆2020年那个不平凡的春天时,希望我们还能想起人们戴着口罩,共同战胜病毒的决心;

维希和大家一起铭记!

热门手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