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略 > 手游攻略 > 详情

廖永岩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信箱:冰川及其分类

2024-02-10 14:02:57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廖永彦

广东海洋大学

电子邮件:

1 冰川及其分类

大气温度降低。 当极地或高山地区的气温降至0℃以下时,极地或高山就会形成冰川。 冰川一般可分为高山冰川和极地冰川。 高山冰川一般分布比较分散,面积和体积都比较小。

北极冰川集中在格陵兰岛,占全球冰川的9%。 包含世界90%冰川的南极冰盖位于南极洲,面积1.4×107 km2,重量约2.64×1019kg,平均厚度2450m,最大厚度4645m [秦大河,任嘉文,2001]。

极地冰盖可分为三种类型:两极均处于深海时形成的冰川(海洋深度大于冰川深度,冰川不能直接接触海底)-海洋冰川,两极都位于大陆时形成的冰川——双极冰川,一极是大陆、另一极是海洋时形成的冰川——单极冰川。

如果极地冰川形成在海洋中,由于海水的水平和垂直对流,下面的冰更容易融化。 这样,冰雪的堆积就不容易使冰川增厚,难以形成厚冰川。 如果极地冰川形成在陆地上,则陆地的导热性比水差,但其隔热能力却比水强,并且不存在对流。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冰雪的堆积使冰川变厚,很容易形成厚厚的冰川。 因此,如果两极都是陆地,就会形成双极冰川(如第四纪南极和北极冰川同时存在的时期)。 如果一极是陆地,另一极是海洋,就形成单极冰川(如现在的南极冰川)。 如果两极都是海洋,就不会形成厚厚的冰川。 直到大气温度足够冷,冰川边缘接触陆地,阻止海水对流,冰川逐渐变厚,才会形成厚厚的冰川。 这种冰川一旦形成,将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冰川(如元古代末期地球演化史上最大的冰川)。

2 冰川形成和融化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下面,我们以双极冰川为例,详细讲解冰川的形成和融化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我们假设在冰川形成之前,地球处于平衡状态(见图1,a)。 当冰川形成时,海洋中的水逐渐向两极移动,使水圈变薄,而极地冰川则变得更厚、更大(见图1,ab)。 这样,以南北极为轴(地轴),地球的半径就缩短了。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地球自转轴基本一致,这就导致以地球自转轴为轴的地球自转半径缩短。

图 1:冰川形成和融化对地球自转的影响(所有图都是穿过两极的横截面)。

A、冰川; B、北极; C,水圈; D、固体地球; E、南极洲。 a,冰川形成前地球处于平衡状态; b、两极有冰川形成,但平衡调整尚未开始; c、地球处于平衡状态; d、两极冰川融化,平衡调整尚未开始; e,冰川融化后地球恢复a的平衡状态。

由于冰川形成前后地球质量没有变化,因此冰川形成前后地球自转总动量应保持不变,即:

ΣP=Σv+Σω=C (1)

(ΣP,总动量;Σv,总线性动量;Σω,总角动量;C,常数)。

因为,对于地球上某个质点绕自转轴旋转,则:

ω=Δφ/Δt=2π/T=2πf (2)

v=Δs/Δt=2πr/T=2πrf (3)

v=ωr (4)

(ω,角速度;r,旋转半径;v,线速度)。 从式(4)可以看出,如果角速度保持不变,则某个质点绕旋转轴旋转的线速度与其旋转半径成正比。

因此,当海水从赤道或中纬度地区移动到两极形成冰川时,假设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变,则线速度会随着其自转半径的缩短而减小(主要是由于水圈变薄造成的) )。 这样,地球自转的总动量(Σv)也会减少。

因为ΣP=Σv+Σω=C,当Σv减小时,Σω必然增大。 随着Σω的增大,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必然增大,即地球自转必然加速。

简单来说,当来自赤道或中纬度地区的海水移动到两极形成冰川时,整个地球的线动量减小,从而导致地球自转的角动量增大,使得地球自转加速。

冰川形成后,由于极地地壳加入大量冰川质量,会造成冰川区出现正重力异常(即负大地水准面异常)。 由于地球的均衡作用,冰川在冰川重力作用下会与冰川下的地壳一起下沉。 由于地球有软流圈,地球有固体潮汐,可以说地球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软流圈之外是固体岩石圈。 因此,地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被固体岩石圈困住的流体球。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液体不能被压缩。 因此,当冰川及其下方的岩石圈下沉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地球膨胀(见图1,bc)。 如果形成单极冰川,单极冰川慢慢作用于地球的塑料球,会导致冰川所在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扩大,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扩大。对侧半球缩小。 如果形成双极冰川,双极冰川的挤压会导致赤道地区膨胀(水圈厚度不变,膨胀主要是由固体地球的膨胀引起)。 总之,无论是单极冰川还是双极冰川的形成,都会导致地球赤道和中纬度地区普遍扩张。 由于地球赤道和中纬度地区的扩张,地球自转半径增大,导致线动量增大。 这样,在保持总动量不变的情况下,角动量就会减小,即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当冰河时代结束时,大气温度上升,极地冰川融化。 大量极地冰雪融化流入赤道或中纬度海洋,会导致赤道和中纬度海洋上升。 随着海洋上升,水圈厚度增加,而固体地球却没有变化,导致地球半径增加(见图1,cd),线性动量增加。 相应地,地球自转的角动量就会减小,即地球自转速度会减慢。

冰川融化后,大量冰川质量会移出冰川区,导致冰川区出现负重力异常(即正大地水准面异常)。 由于地球的均衡作用,冰川融化后的地区会逐渐反弹(如现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五大湖地区)[陶世龙等,1999; 史黛西,1992]。 由于冰川融化后地壳上升,地球这个被岩石圈困住的液球的体积会不断缩小,直至恢复到冰川形成前的平衡状态(见图1,de)。 由于尺寸缩小,地球自转半径会减小(主要是固体地球收缩造成的)。 这样,地球线动量的减少会导致地球角动量的增加,即地球自转会加速。

这样,地球经过冰河期和间冰期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地球的自转变化也经历了一个循环。 即:自冰川形成以来,冰川与冰川下方的地壳一起下降,以平衡沉降为起点,直至冰川融化后冰川区地壳开始回弹。 这段时间是地球赤道和中纬度地区。 不断膨胀(包括固体地球和水圈)和半径不断增大的过程。在此期间,地球自转持续减慢,称为地球自转减速期。

冰川融化后,冰川形成时冰川区地壳开始回弹,但由于均衡作用,冰川和冰下地壳尚未下降。 在此期间,地球赤道和中纬度地区不断缩小,半径不断缩短的过程。 在此期间,地球自转持续加速,称为地球自转加速期。

3 冰川形成和融化对地核自转的影响

在2900公里处,高速传播的地震横波突然消失,高速传播的纵波也突然减慢。 这表明内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过渡层和核心再次出现横波,这表明过渡层和核心是固态的[Stevenson,2003]。 这样,地球就具有了地幔是固体、内核是固体、内核与地幔之间的外核是液体的结构。

自冰川形成以来,冰川和冰川下方的地壳一起下降,以平衡沉降为起点,直至冰川融化后,冰川区的地壳开始回弹。 由于地球赤道中纬度地区地幔外的体积不断膨胀(主要包括地幔、地壳和水圈),半径不断增大,地球自转减慢。 然而,地核和地幔之间有一个液体外核。 因此,当地幔的自转速度减慢时,地核(特别是固体地核)由于惯性的作用,仍然保持原来的自转速度。 这导致地核旋转得比地幔快。 地球自转减慢得越快,地核相对于地幔的加速速度就越快。

由于冰川融化,冰川形成时冰川区地壳就开始回弹,但冰川和冰下地壳尚未因均衡作用而下降。 地球赤道和中纬度地区的体积继续缩小(主要包括地幔)。 、地壳和水圈),半径不断缩小,地球自转不断加速。 根据与上述相同的原理,当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由于惯性的作用,地核仍以原来的速度旋转。 这导致地核的旋转速度比地幔慢。 地球自转越快,地核相对地幔的减速速度就越快。

地球自转减慢或加速的时间越长,地核相对地幔旋转得更快或更慢的时间就越长。

地核相对地幔自转能够保持这样的加速或减速的时间,不仅与地球自转减慢或加速的时间有关,还与外核中液体的粘度有关。 当地球自转减慢或停止加速时,地核相对地幔的加速或减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的长短与外核中液体的粘度有关:液体外核的粘度相当强,甚至变成了固态。 此时维持的时间最短,时间为零。 也就是说,地核和地幔之间没有滞后。 地核与地幔之间不存在相对旋转运动; 液体外核的粘度很弱甚至没有粘度,维持时间将是无限的,即地核永远不会与地幔的速度一致; 在这两个极端中,液体外核的粘度越大,维持的时间越短; 粘度越小,保持时间越长。

无论外核液体的粘度如何,它总是具有一定的粘度。 在这种粘度的影响下,地核相对于地幔的自转速度变化总是会越来越小,最终的自转速度会与地幔保持一致。

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详细内容,请参阅廖永彦所著的《地球科学原理》一书,海洋出版社,2007年5月版(28.00元)。 本书的详细目录也可以在以下位置找到:

关于本书的一些相关内容也可以在以下网址找到:

注:本文摘自廖永炎所著《地球科学原理》一书

参考

秦大河,任嘉文。 南极冰川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1-220

陶世龙,万天峰,程杰。 地球科学导论。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89-100

Stacey F D.地球物理学。 第三版。 布里斯班:布鲁克菲尔出版社。 1992年

史蒂文森 DJ 行星磁场。 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2003 年,208:1-11

热门手游排行榜